南昌市有色金属产业未涉及采矿和冶炼环节,仅有生产加工环节,主要涵盖了铜管、铜箔、铜板带、漆包线、硬质合金、铝型材、锆材、稀土等产品领域。2023年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9 户,实现规模以上营业收入 304.28 亿元,同比增长 8.37%;2024年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4户,1-8月实现规模以上营业收入 202.60 亿元,同比增长 10.6%。
一、数字化转型情况
(一)制定行动方案,提升数字化发展水平。根据最新的省级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情况来看,我市有色金属产业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4 家,L6 及以上等级的企业有12家,占比为 11.5%,L3-L5 等级的企业为5家,占比为4.8%,绝大多数企业数字化水平处于L2 级及以下,现阶段有色金属产业数字化发展水平较低。2024年,我市出台了《南昌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4-2025年)》,鼓励企业通过实施技术改造、智能改造等数字化转型项目,重新评估诊断后,数字化发展水平将整体提升。
(二)推进项目建设,提升产业增长点。南昌市有色金属产业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狠抓项目建设,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有序推进重大项目建设。2024年以来,南昌市春色金属产业推进亿元以上重大项目4项,如总投资 62.27 亿元的华创新材年产 10万吨超薄锂电铜箱项目,项目一期已正式投产项目二期已于 2024年6月开机试生产,目前产能稳定爬坡中总投资 50 亿元的江铜集团年产 15000 吨高精铜板带项目,正在有序建设。二是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项目。2024年有色金属产业实施亿元以上技术改造项目 14项,如总投资 20 亿元的江锔铜箔四期2万吨/年电解铜箔改扩建项目、总投资 2.45 亿元的江铜龙昌铜管分厂一期北线节能改造项目、投资2亿元的虹鑫铝业新增年产 15000吨铝型材项目等,正在加快建设进度:
(三)坚持技术创新,提升产业发展能级。南昌市坚持创新引领,不断提升有色金属产业技术水平,积极培育产业创新平台目前,共培育江西省铝型材产业技术研究院1家省级产业研究院,南昌硬质合金、晶安高科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江钨稀有金属、南昌硬质合金、晶安高科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铜铜箔、江钨浩运、南昌硬质合金等 46 家江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此外,晶安高科技于 2022年获评“江西省锆基材料工程研究中心”,于 2023年被认定为江西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四)打造示范标杆,提升转型升级成效。南昌市持续推进创新有色金属产业发展模式,推动产业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升级,不断提升产品品牌建设能力。一是智能制造示范有成效。目前,我市品安高科、融兴铝业2家获评江西省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江铜铜箔获评江西省智能制造标杆企业,南昌科勒的数字化工厂项目获评江西省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二是绿色制造体系进一步完善。绿色制造体系逐渐完善,已培育江铜龙昌、江铜铜板带南昌硬质合金、虹鑫铝业等9家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华晟铝业锦鹏铝业、南昌科勒、华创新材等 11 家企业江西省绿色工厂三是品牌建设能力不断提高。江钨稀有金属生产的粘结钕铁硼磁粉于获评首届“赣出精品”,晶安高科生产的氧氯化锆和南昌硬质合金生产的铣刀于获评第二届“赣出精品”,南昌硬质合金生产的硬质合金棒和华晟铝业生产的铝型材于获评第三届“赣出精品”。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转型意愿还不够强。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较多,转型过程中需全面升级各生产环节基础设施,对资金、人才和技术等方面投入较大,部分企业缺少有效评估业数字化转型价值的相关模式,较难准确评估预测数字化转型的投入产出比,因此数字化转型意愿还不够强。
二是产业涉及行业较分散。南昌市有色金属产业涉及铜管铜箔、铜板带、漆包线、硬质合金、铝型材、锆材、稀土等多个领域,且在高新区、安义县、经开区等多个县区分布,不同领域生产工艺差异较大,容易造成不同区域、不同领域之间数字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存在“数字鸿沟”现象,限制数实融合发展的全面推进。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开展企业诊断服务。组织服务商按照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有关标准,综合采用现场调研、书面资料评估、人员访谈等方式,对企业的研、产、供、销、服、管等全环节进行数字化转型现场诊断服务,全面分析企业数字化水平,指出数字化发展短板、不足,确定企业同行业对标对象,提出数字化转型目标实施方案、解决方案的提供商建议名单,按照“一企一策”原则出具诊断报告。
(二)大力做好宣传推广。通过召开政策宣贯会等,大力宣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政策、优秀案例、标杆样板,营造典型引路、看样学样的浓厚氛围。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的作用,加大数字化转型要素供需对接力度推广细分行业数字化转型优秀解决方案。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统筹各类资金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对重点项目建设、平台载体培育和荣誉资质认定等予以支持。支持企业通过融资租赁、融资担保等方式开展数字化转型。积极争取国家、省扶持政策和专项资金支持形成政策叠加效应。